2.2 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与防震缝的设置


2.2.1 抗震结构平面应力求规则、简单,尽量减少突出、凹进等复杂平面。在建筑物的一个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靠近,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如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能重合时,应考虑扭转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说明:扭转不规则对抗震非常不利,地震时结构出现扭转脆性破坏。减少结构扭转引起的破坏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地震引起的扭转,二是增加结构抵抗扭转的能力。
    平面刚度是否均匀是决定地震是否造成扭转破坏的重要因素,而影响刚度是否均匀的主要因素是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集中布置在结构平面的一端是不好的,大刚度抗侧力构件偏置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大;对称布置剪力墙有利于减少扭转。周边布置剪力墙或周边布置刚度很大的框筒,都是增加结构扭转刚度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抵抗扭转。
    为了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还要注意平面上的质量分布,质量偏心会引起扭转,质量集中在周边也会加大扭转。
    对于有些平面上有突出部分的建筑,例如L形、T形、H形的平面,即使总体平面对称,还是会表现出局部扭转。因此,一般不宜设计突出部分过长的L形、T形、H形平面,突出部分长度较大时可在其端部设置刚度较大的抗侧力构件,如剪力墙或井筒,以减少突出部分端部的侧向位移,减少局部扭转。
2.2.2 结构布置应减少扭转影响。对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振型Tt与平动为主第一振型周期T1之比,A级高度不应大于0.9,B级高度不应大于0.85。周期比Tt/T1不满足上述要求时,一般应调整抗侧力构件(墙、柱)的布置,增大结构抗扭刚度,若抗侧刚度较大,也可采用减法,减小对扭转影响较小的抗侧构件的刚度,放大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对于多塔结构,Tt及T1可分别取各单体结构扭转为主及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说明:扭转为主的第一振型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T1之比Tt/T1的限值一般均应满足。要满足此条件,对于刚度较大的结构一般可做减法,即减少或减弱建筑中的中间部位的剪力墙,放大T1,从而满足要求,如层间位移角很小且位移比也满足要求时,也可适当放松。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成果建议Tt/T1应小于0.95,以避免较大地震时结构扭转脆性破坏。
2.2.3 结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形成软弱层,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说明:结构宜做成上下等宽或由下向上逐渐减小的体型,比结构体型更为重要的是:结构的抗侧刚度应当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小。与结构平面刚度一样,竖向抗侧刚度是否均匀也主要在于剪力墙,取决于剪力墙沿竖向的布置和变化是否均匀。
2.2.4 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综合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说明:国内外大地震中相邻结构碰撞造成的震害十分普遍,主要是设置的缝宽度不足,地震摇摆使距离过近的结构碰撞,导致结构破坏,例如我国唐山地震中,北京的烈度并不高,但在一些高层建筑上发生多起因碰撞而结构损伤的震害;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也表明:伸缩缝和沉降缝的两侧很容易发生碰撞。许多高层建筑都是有缝必碰,轻的装修、女儿墙碰碎,面砖剥落,重的顶层结构损坏。另外,设缝后,常带来建筑、结构及设备设计上的许多困难,基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近年来,国内较多的高层建筑结构,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后,不设或少设缝,从实践上看来是成功的、可行的。只有在连成整体的结构十分不合理的情况下才设缝。
2.2.5 如果结构平面或竖向布置不规则且不能调整时,则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设缝时应将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结合考虑,伸缩缝和沉降缝应留有足够的宽度,都必须按照防震缝的要求设置其宽度,避免地震时相邻部分互相碰撞而破坏。
2.2.6 宜控制防震缝的数量,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过去一般采用防震缝将体型复杂的结构划分为若干独立的抗震单元,目前对于是否设置防震缝的总体倾向是不设防震缝: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要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设置防震缝可以使结构抗震分析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对由防震缝分开的单体应进行位移和地震产生的扭转效应的计算,保证相邻结构有足够大的间距,避免结构地震时摇摆变形发生碰撞。防震缝的设置应满足:
    1 防震缝宽度应满足: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并可按较低房屋的高度计算缝宽。
    3 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其他抗震框架结构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宜沿房屋全高加密。
    4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5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地震时的碰撞和掉落。

目录导航